学工动态

文史学院组织师生参加作家阿来讲座

发布时间:2023-09-25 12:34:58  浏览:

9月22日上午,第八期“名家开讲 涪江讲坛”公益讲座在中共绵阳市委党校知行堂主会议厅开讲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以《何以文化》为题作客讲坛,文学与历史学院组织5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。

讲座中,阿来先生寻先贤精神之志,接续涪江文脉。深入挖掘涪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,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文化之根。阿来强调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,如历史悠久的越王楼,如源远流长的涪江水,又如游学的李白、避世的杜甫等诗人留下令后世感怀的“唐诗之江”,展示了绵阳的深厚文化底蕴。阿来将“何以中国”与“何以文化”联系在一起,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文化需要认同、需要自信,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的生命力。同时,阿来认为要在文化记忆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需要一群求知若渴的青年人出现,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。

此次讲座,同学们在聆听中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,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,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,增强了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。

学生心得体会:

文21.2许怡婷:阿来老师谈绵阳涪江文化时说到杜甫两次写打渔诗,这些文字烙印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。绵阳人文古迹丰富,拥有李白文化和越王楼等古迹,这些文化瑰宝都让我们后人受益匪浅。

文21.2余文彦:阿来老师从何以中国入手,谈到何以文化。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,阿来老师跟我们深入探索了何以文化,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,收获颇丰。

文21.2杨福山:中国不是一个浅显的血缘群体,而是一个以文化当中所包含的道德观、伦理观、审美观、历史观、哲学观和人生观而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文化认同群体。人没了,其他地方迁来就是,文化是元气,元气伤了或没了,就不能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了。

文22.4何致远:初识阿来先生是通过他的小说《尘埃落定》。在此次的涪江讲座中有幸现场聆听先生的对于文化的讲解,对阿来先生的创造研究理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。先生阐释了何以文化,也讲了它的来由是《何以中国》一书。我对此理解了什么样的存在可称为中国的文化。

文22.4黄可欣:文的本意是好看和美,有绞丝旁的为纹,那么文化即用美好的东西使人向善和美的方向转化。由此文化自信才变得尤为重要。何以文化自信?近期马面裙的浪潮、汉服的普及、甲骨文的出圈无一不是走进人们的生活,无一不是依赖传统的文化体系。阿来先生的讲座让我了解到文化的传播需要体系的建立与创新,受益匪浅。

文23.4官均慧:阿来先生借鉴朋友“何以中国”而得“何以文化”,可谓精妙。我们要充满文化自信,不论是唐诗宋词,还是四大发明,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都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,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,“觉”便是“觉醒”“醒悟”,但不论前路是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,还是“欲渡黄河冰塞川”,都终将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这就是“何以中国”的“何以文化”,而中国青年必行!

文23.4唐晓艳:何以文化, 顾名思义就是什么是文化, 文化不仅仅是书籍上所记载的历史,更多的是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中华文化。 当代随着汉服的潮流,国货的兴起 ,人们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文化认同 ,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。阿来先生从文学创作到文化研究,从部落历史到传统内核,为我们讲述了中华文化的灵魂与实质。当代青年不应只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,更应该有深刻的文化自信!

人物链接:阿来,藏族,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、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。主要作品有:长篇小说《尘埃落定》《机村史诗》(六部曲)《格萨尔王》《瞻对》《云中记》,诗集《棱磨河》,小说集《旧年的血迹》《月光下的银匠》,长篇散文《大地的阶梯》《草木的理想国》等。2000年,长篇小说《尘埃落定》获得“第五届茅盾文学奖”;2009年,《机村史诗》六部曲获得“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·年度杰出作家奖”;2018年,《蘑菇圈》获得“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”;2019年《云中记》荣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。

(素材来源:文学与历史学院 文:余文彦 审核:杨观 刘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