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工动态

青梅田里话振兴,羌寨深处筑同心——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“践知”团队三下乡纪实

发布时间:2025-07-09 17:36:18  浏览: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指示,以“深耕三农沃土,共筑民族同心”为主线,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“践知”团队于7月1日-7月5日深入平武县,通过产业帮扶、文化互鉴等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切实助力乡村振兴,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,并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

1 “践知”团队与当地村支书李汝荣合影


深入羌乡:青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

7月1日下午,“践知”团队踏着泥泞的山路,走进了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椒子山村。队员们看着脚下蜿蜒的山路和烟雨笼罩中的村寨,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,也有对探索的期待。初入羌乡时,队员们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,每天都在不断地自我调适。五天时间里,队员们每日上山下坡,早出晚归,期间不乏辛苦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们渐渐能准确叫出邻户的姓氏,在岔路口也能熟练选对通往青梅田的小径。这段用青春脚步丈量的振兴之路,不仅让队员们知晓了青梅产业的生长周期、产销链路等调研成果,更镌刻着从陌生到融入的成长轨迹。

2 椒子山村山景

3 队员在上山路上

4 队员与当地农户小孩相处亲密

产业赋能:青梅田里的汗水与智慧

实践期间,团队成员扎根椒子山村,从参与青梅干筛选、雨季抢收等农事劳作入手,将“看色辨质”传统工艺与现代分级标准相结合,助力提升青梅品质。同时,经过参与产业实践,队员们深刻的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不易,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。团队成员们还融入村民生活,同做饭、共三餐,在炊烟袅袅中与村民建立起家人般的温情联结。

5 队员与当地农户共同做饭

6 队员自主备菜画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图 7 队员分工合作烹制的一席佳肴

8 队员帮当地农户搬运鲜青梅果

9 队员与当地农户共选烘干青梅干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0 队员正在为烘青梅干的灶添柴


11 队员正在开心的捡鲜青梅果

12 队员与村支书李汝荣一同清洗鲜青梅果


通过走访调研当地多户农户,团队发现当地青梅种植历史已经上百年,当地依托青梅打造的“春赏花、夏摘果、秋酿酒、冬品宴”四季经济业态成效显著,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。古青梅树群成为羌族农耕文明传承载体,青梅产业与非遗技艺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。在此过程中,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“文化是羌寨的根,青梅是增收的果”,大家立志要与村民一道把根留住、把果擦亮。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动下,团队挖掘出羌绣、酿酒等非遗技艺与青梅产业融合的创新点,村民任朝清家自酿的高品质青梅酒便是生动例证。


13 队员采访村支书李汝荣一家画面

14 队员采访当地种植大户吴正斌一家画面

15 队员采访农家乐负责人-任朝清

16 平通百年古梅树照片


桥载初心:民族交融与红桥延续

平南羌族乡的红军桥,经“践知”团队红色调研愈发彰显多重价值。这座川西北罕见的全木构古桥修建于1859年,以精妙的简支木梁结构凝聚着当地人民的建筑智慧。1935年红四方面军的到来,为原名“松桥”的古桥赋予了革命新生——红军不仅修缮桥梁,更在桥上书写革命标语,使其从单纯的交通设施转变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,“红军桥”之名自此沿用至今。它见证红军长征“三过羌寨”,承载“为民修桥”初心与军民鱼水情,更象征革命年代民族同心共克时艰。如今,古桥既存建筑底蕴,又续红色记忆,为传承红色基因、促进民族交流提供实物教材,亦令调研更具历史厚重感。


17 红军桥照片

18 队员重走红军桥画面

19 红军桥周边文化建设


在平通羌族乡椒子山村的振兴实践中,团队以坚韧意志跨越山路崎岖、阴雨泥泞等客观挑战,始终与羌族群众并肩深耕于青梅田间,在生产实践与文化互动中构建起民族交融的坚实桥梁。从初进深山时冒雨抢收青梅的手足协作,到融入深山后共商产业升级的赤诚交流,再到告别深山前互赠礼物的真挚情谊,“践知”团队以实践行动证明:民族交融既在于政策引领的宏观布局,更存于田间地头的微观互动。



20 队员冒雨出发捡鲜青梅果

21 队员捡完鲜青梅果返程

22 农家乐户主任朝清羌绣作品

23 队员向走访农户赠送礼物

青山不语,见证着青春的足迹;流水有情,承载着振兴的希望。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,是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在基层的生动注脚。“践知”团队立足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,领悟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。同时,汉羌群众的深度互动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,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。“践知”团队的三下乡之旅虽然结束了,但团队与羌寨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那些留在青梅田里的欢笑与汗水,彰显着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事业中的责任与担当,他们终将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点星光,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,也将汇聚更多的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 

(来源: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图/文:“践知”团队 一审一校:曾少金 二审二校:王小宇 三审三校:龙艳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