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交流

中文77级校友北京大学博导孙华教授回校讲学

发布时间:2018-04-20 14:48:59  浏览:

 

4月19日下午4点,绵阳师范学院中文杰出校友系列讲座之“川陕蜀道与文化路线”在高新校区高至善楼202教室成功开讲。中文77级校友、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华教授主讲。中文77级部分校友、文史学院教师和学生近200人聆听讲座,李白中心负责人杨观教授主持讲座。  

孙华先生由“丝绸之路”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类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问题开端,就“蜀道的申遗问题”和“文化线路的满足条件”展开讲学,进一步为大家介绍了“什么是文化线路”、文化线路的六大特点以及文化遗产的分类。孙华先生提出蜀道要“申遗”,它的年代与地域、特点和价值、现状与问题、保护与利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全面和专门的研究。随后,孙华先生通过图片展示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川陕蜀道的基本情况。他认为蜀道的开辟年代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是在战国时期,蜀道的废弃则是因为1936年川陕公路的修建及占压。他指出:川陕蜀道作为茶马古道的主道,将二者合二为一,不仅可以满足文化线路的标志性产品这一要求,而且还满足了川陕蜀道“跨文化”的缺失。最后,他得出川陕蜀道满足了文化线路所有的要点和指征这一结论。讲座互动环节,针对同学的提问,孙先生均详细作答。  

讲座是今年“中文优秀校友系列学术活动”的第二场,由科技处、文史学院、四川李白中心主办,文史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承办。  

(文图:文史学院 孙雯、高雨烟;审核:杨观)  

附:孙华校友简介  

孙华,男,四川绵阳人,生于1958年12月,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。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,教授,博士生导师;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。  

1977年考入绵阳师范专科学校(现绵阳师范学院)中文系学习。1981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绵阳地区文化馆负责文物工作,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,在考古学系邹衡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,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,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、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。参加过北大考古系承担的“多卷本中国考古学”、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承担的“中国艺术通史”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,主持过教育部“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研究”、国家文物局“中国古阙研究”等课题。主要著述有《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》、《神秘的王国——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》、《中国古代文物典(一)》(合著)、《中国艺术通史》第二卷(合著)。另发表论文近百篇。2009年5月,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《三星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