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交流

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文洪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

发布时间:2020-11-10 15:21:06  浏览:

2020年11月9日14:30—16:30,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赵文洪教授在游仙校区三教学术厅举办《史学家的感情与史学研究》学术讲座,历史学专业18级、20级学生和学院领导、专业教师共20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。

赵文洪老师的学术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:一、史学家的感情是史学研究的强大动因。他认为“爱、恨、悲是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感情动因,对祖国的爱是姚明达研究历史的感情动因,爱国、敬柳是陈寅恪写《柳如是别传》的感情动因。”二、史学家的感情是史学研究的灵感之源。所谓史学研究的灵感,就是史学家因受某一事物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新的、有价值的问题,新的、有价值的看法。赵老师认为“史学家的高低优劣,与他们的灵感的多少快慢成正比例。首先,丰富多样的感情导致对丰富多样事物的兴趣;对丰富多样事物的兴趣,产生丰富多样的问题;对丰富多样问题的思考,产生丰富多样的看法。其次,强烈深沉的感情,导致对事物深入的关注;深入的关注产生深刻的思想。人类历史上,一些重要的思想显然来自感情的激发。许多具有史诗性质的文学艺术作品,也都体现出从作者的感情到作者的思想的转化”,他还从自己在专业研究和实践进行阐述。三、史学家的感情与对历史真实的追求。赵老师认为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史学家的天职,不应受任何感情的影响,但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去追求其真实,会受到感情的影响,受健康、高尚感情驱使去追求的历史真实,最有可能符合整个人类社会的长远的利益。反之,受病态的、丑恶的感情驱使去追求的历史“真实”,最有可能违背整个人类根本的长远的利益。所以,史学家要培养和坚守健康、高尚的感情,反对和去除病态的、丑恶的感情。在结语中,赵老师对史学工作者和历史学专业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,“史学工作者要做感情博大深沉,爱憎鲜明强烈的人。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够自觉、持久、坚韧地承担起社会责任,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史学造福于人类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一定要继承、发扬、培养健康感情,让自己对生命、对生活、对天地万物的感情丰富起来,该爱的要爱,该恨的要恨,该喜的要喜,该悲的要悲。要坚守历史学求真的准则,为真理去求真,为正义去求真,为进步去求真。最后,赵老师与同学们开展互动,热情地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。

赵文洪老师的学术讲座史料丰富、观点鲜明、旁征博引。学术讲座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,充满了正能量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历史学专业“课程思政”建设,引导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热爱,具有重要意义。

讲座结束后,赵老师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指导,指出培养方案一定要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,破除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,要在培养学生的品格、能力和创新素养方面下功夫,这对推进专业建设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
赵文洪,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博士后合作导师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领衔专家,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,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学会副会长,中国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。先后担任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、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。著有《私人财产权利体系》《英国公地制度》等专著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历史研究》《世界历史》《史学理论研究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学术论文50多篇,以及内部报告、评论、译著多篇。

来稿:文学与历史学院 严润成  审核:范高柏